同理心地圖 (Empathy Map)
要了解使用者的想法,通常會利用同理心地圖來導引我們去同理使用者的立場。以環境而言,聽到什麼、看到什麼,使用者對環境的反應而言,說什麼、做什麼,這些反應又基於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想什麼、感覺到什麼),最重要的是整理出使用者的痛苦與獲益。接下來可以根據痛苦與獲益去思考解決方案。
練習
- 利用同理心地圖去分析使用者的時候,練習去挖掘以前沒有想過的觀點
- 先想像使用者的
- 聽到了甚麼 (Hear)
- 看到了甚麼 (See)
- 說了甚麼 做了甚麼 (Say & Do)
- 想法和感覺 (Think & Feel)
- 痛苦 (Pain)
- 獲益 (Gain)
- 未來訪談時,練習去挖掘以前沒有想過的觀點
- 利用figjam的樣板,再修改一下
- 各位曾經都是新生,練習一下去利用同理心地圖去找出新生的痛苦與獲益
- 目標: 如果我們要建構一個資訊系統,我們可以提供甚麼樣的資訊?
- 下次上課前,每位同學請訪談至少一位新生
- 利用同理心地圖去找出大四畢業生可能面臨的痛苦與獲益
- 目標: 如果我們要建構一個資訊系統,我們可以提供甚麼樣的資訊?
- 下次上課前,每位同學請訪談至少一位大四學長姐
個案
參考資料
- UX學習系列(八) UX到底是什麼?製作「同理心人物誌」,讓專案團隊跟著使用者一起成長!
- 利用同理心地圖的人物誌
- 看到什麼
- 說什麼
- 做什麼
- 什麼感覺
- 聽到什麼
- 想什麼
- 同理心地圖 (Empathy Map): 想像使用者的情境
- Updated Empathy Map Canvas (by Dave Grey, 2017)
- So what’s new in this version?
- Incorporated goals
- Numbered the sections to make the intended sequence of activities in the exercise more explicit.
- Made the “Think and Feel” element central and put it inside the head, to emphasi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bservable phenomena (outside the head)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side the head), which can be guessed or inferred but never observed. Moved “Pains and Gains” from a box at the bottom to the inside of the head.
- Added some thought-starter questions, to make it easier for teams to facilitate the exercise.
- 目標
- 看到了甚麼 (See)
- 說了甚麼 (Say)
- 做了甚麼 (Do)
- 聽到了甚麼 (Hear)
- 想法和感覺 (Think & Feel)
- 了解使用者需求的利器 – 同理心地圖 (What Is an Empathy Map?) / Agile Coaching Tip: What Is an Empathy Map?
- 想法和感覺 (Think & Feel)
- 聽到了甚麼 (Hear)
- 看到了甚麼 (See)
- 說了甚麼 做了甚麼 (Say & Do)
- 痛苦 (Pain)
- 獲得 (Gain)